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继续增长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20日在北京表示,在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的同时,商务部将采取多方面措施,帮助外贸企业更好依托国内市场,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挑战。
中新社报道,中国商务部2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至2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29.7亿美元,同比增长9.1%。
其中,中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5.2亿美元,同比增长17.6%。
同期,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83.4亿美元,同比下降5.6%;新签合同额353.4亿美元,同比增长28.7%。
其中,中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50.6亿美元,同比下降5.2%;新签合同额309.2亿美元,同比增长33.7%。
着力在教育、文化等领域扩大开放试点
中国央视新闻报道,何咏前表示,今年在稳外资工作方面,除了落实好《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还将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
何咏前提到,去年商务部推动在部分地区开展了增值电信、生物技术、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目前已有13家外资企业获批增值电信业务,40余家外资企业生物技术项目落地,3家新设外商独资医院获批,还有不少外资企业在试点开放领域的投资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今年商务部将继续推动相关领域试点项目加快落地,稳妥有序扩大试点范围,同时,着力研究在教育、文化等领域扩大开放试点。”何咏前说。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是外企坚强后盾
“面对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外部环境,中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是广大外贸企业的坚强后盾。”何咏前表示,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的目的是,帮助企业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在国内外市场顺畅切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何咏前提到,商务部今年将开展“外贸优品中华行”,为外贸企业拓内销搭建平台,主要内容是“1+10+N”。即举办1场启动仪式,发挥10个经济大省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展示展销、对接洽谈活动,帮助外贸企业拓宽国内渠道。
她表示,商务部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外贸标准认证衔接调查,组织国内国际标准比对,提升海内外标准一致性,打通出口产品内销堵点,降低企业市场转换制度成本。落实中国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政策,支持企业采取投保的方式,分散企业贸易风险。
针对外贸企业对中国国内市场不熟悉等情况,商务部将培育、强化内外贸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综合服务企业,为外贸企业拓内销提供政策咨询、标准认证、市场开拓、金融保险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中日经济高层对话重启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将于本月22日再次举行的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何咏前表示,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是两国政府围绕经济问题沟通协调的综合性对话机制。经双方协商,第六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将于3月22日在日本东京举行。
何咏前说,当前中日关系呈现改善发展的良好积极势头,两国经济深度融合,产业链、供应链联系紧密。本次对话是落实两国领导人共识的重要举措,时隔6年重启具有重要意义。中方愿同日方一起共同努力,推动对话取得务实成果,促进中日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